元旦,即公歷的1月1日,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“新年”。元,謂“始”,凡數之始,也即是萬物的開始稱為“元”;旦,謂“日”;“元旦”即“初始之日”的意思,指的是每年公歷新年的第一天。盡管“元旦”一詞與新年有著悠長的歷史淵源。
1949年9月27日,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,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,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,即我們所說的陽歷。元旦,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。為區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,又鑒于夏歷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節氣中的“立春”的前后,因此便把夏歷正月一日改稱為“春節”,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——“元旦”,并列入法定假日。從此,元旦便成為了全國人民的歡喜節日,至今已有74年的歷史。
舊年的余暉漸漸隱沒于歲月的長河,元旦,這一歲月的新頁,于時光的荏苒中悄然而至。它宛如破曉的晨曦,穿透暗夜的帷幕,灑下希望的金芒,昭告著新歲的降臨。
“元” 者,始也,為萬物之端;“旦” 者,朝也,乃朝暉初露。元旦,恰如混沌初開時那一抹清亮的曙光,是生命輪回的起始,是希望與憧憬的新生。
它承載著上古的鐘鳴,于歷史的幽深處悠悠傳來,那是先民對天地時序的敬畏與禮贊。當堯帝禪位,舜帝繼統,于 “月正元日”,率百官,行祭禮,“肆覲東后”,元旦便在這莊重的儀式中,鐫刻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轍,成為華夏民族尊時守序、敬天法地的精神象征。
每至元旦,世間仿若經一場無聲的洗禮,萬象更新,舊塵滌凈。古之文人墨客,常于此時感懷吟哦。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
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 王安石筆下的元旦,滿溢著除舊布新的欣然與對未來的殷切期許。那聲聲爆竹,震碎舊歲的陰霾;裊裊屠蘇酒香,氤氳新年的祥瑞;而新換的桃符,則映照著歲月遞嬗、人事變遷。
此般情境,不唯是對新年盛景的描繪,更是對生命流轉、時序更迭的深刻喟嘆。
《丁卯元日》
清·錢謙益
一樽歲酒拜庭除,稚子牽衣慰屏居。
奉母猶欣餐有肉,占年更喜夢維魚。
鉤簾欲連新巢燕,滌硯還疏舊著書。
旋了比鄰雞黍局,并無塵事到吾廬。
愿有愛人可攜手,父母可孝順,家庭美滿,生活幸福
《甲午元旦》
清·孔尚任
蕭疏自發不盈顛,守歲圍爐竟廢眠。
剪燭催乾消夜酒,傾囊分遍買春錢。
聽燒爆竹童心在,看抉桃符老興偏。
鼓角梅花添一部,五更歡笑拜新年。
無論如何,新的一年,愿你無悔韶華,活出自我。
《庚辰元旦》
元·王冕
試題春帖紀新年,
靄靄青云起硯田。
展卷不知山是畫,
舉頭恰喜屋如船。
愿你清零過往,愿你懷揣夢想,愿你萬事順遂,愿你一路有良人相伴。